Molecular Ecology:青霉素的原产菌或被误叫80年
图:产黄青霉素 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弗莱明最初发现的产生青霉素的真菌不是人们长期认为的种类,它一直被叫错了80多年。 弗莱明1928年在伦敦圣玛丽医学院工作时发现,一种真菌所分泌的物质可以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就是后来被广泛使用的青霉素。此后,科学界找到了能产生青霉素的“产黄青霉菌”,并一直认为这就是弗莱明最初发现的菌种。
Trends of Molecular Medicine: 研究和治疗艾滋病,六个问题你必须知道
世界上许多研究人员都在研究控制和根除HIV的方法,可是某些“神话”或对疾病的误解却被广泛接受,而其他有价值的概念或者理论却被忽略。美国HIV/AIDS研究员Jay Levy博士最近在Trends of Molecular Medicine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观点。他与研究伙伴一起呼吁保持对艾滋病毒感染的追问,不要放弃寻找可持续的长期的解决方案。
Molecular cell:caspase3——抗癌卫士的“背叛”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美国杜克大学华人科学家Chuan-Yuan Li研究组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之前一直认为具有抗癌作用的细胞凋亡关键效应因子caspase-3并不能有效地起到抗癌作用,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caspase-3会促进放射和化疗过程中的细胞遗传不稳定,在肿瘤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Molecular cell:华人科学家发现mTOR抑制miRNA合成新机制
华人科学家研究小组发现当细胞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细胞能够通过mTOR1-MDM2-Drosha信号通路调控抑制细胞凋亡的miRNA的生物合成,从而维持细胞存活。
Molecular Pharmacology: 乳腺癌,胰腺癌治疗新可能
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合成的化合物,名为SR1848。这种化合物能通过抑制一种肿瘤相关的重要蛋白-“LRH-1”的合成和活性,从而有效的减缓胰腺癌和乳腺癌的发展。这篇研究讲发表在2月刊的Molecular Pharmacology杂志上。
Molecular Cell:研究揭示破碎DNA分子如何自我修复
当DNA分子破碎后,破碎端会寻找完整的DNA区域来进行修复 (Credit: Image courtesy Cees Dekker lab TU Delft / Tremani) 近日,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DNA修复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的元件,当DNA双股螺旋中断后,破碎的DNA断端会去寻找相似的序列,并且用找到的相似序列来当成模板进行自身修复,用一种二元分子技术...
Molecular Psychiatry:鉴别出和咖啡成瘾相关的基因突变
近日研究发现,一项新的大规模的研究已经鉴定出6个新遗传变异体与习惯性饮用咖啡有关。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者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帮助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已定数量的咖啡或咖啡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为未来探索咖啡与健康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遗传基础方面的相关内容。
Molecular Cell:染色体脆性的新发现
为什么染色体的某些区域更易受损?这个答案至关重要,因为这种脆性参与了肿瘤的形成。来自法国科学院遗传与分子细胞研究所(CNRS,法国)的研究团队部分地揭开了这个神秘的面纱。Laszlo Tora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人类最长基因中的破损是由先前被认为在哺乳细胞中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所导致:2个关键性基因进程之间的相互干扰,即DNA转录和复制。
Molecular Cell:中国科学家发现有望治疗SMA的新靶点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缩写:SMA)系指遗传性的神经性肌肉疾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SMA病人的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基因之一SMN1发生丢失,而SMN2基因完好无损。然而,SMN2基因所表达的pre-mRNA的7号外显子(exon7)剪接效率低下,导致无功能蛋白质生成。
Molecular cell:去甲基化酶也能促进泛素化,到底怎么回事?
近日,来自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徐彦辉研究小组在著名国际期刊Molecular cell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2同时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LSD2能够依赖其泛素连接酶活性促进O-GlcNAc糖基转移酶降解,从而发挥抗肿瘤功能。